记述唐都长安宫城、坊市及属县的专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撰敏
记述唐都长安宫城、坊市及属县的专著。二十卷。北宋宋敏求(~)撰。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曾补撰唐武宗李炎以下六朝实录,编集《唐大诏令集》,并预修《新唐书》。其都邑地志方面的撰述还有《河南志》二十卷,《东京记》三卷,均已亡佚。
唐开元时韦述的《两京新记》长安部分,是最早记述隋唐长安城坊的专著。《长安志》撰成于北宋熙宁(~)时,以《两京新记》为本而大事增益,除备述唐长安城坊及宫室、第宅、寺观外,还上溯周、秦,旁及京兆府所属万年、长安等二十四县,详记其沿革、山川、名胜、古迹。司马光曾说该书详于《两京新记》不啻十倍。《两京新记》至今仅存卷三残帙,因而该书就成为后世研究唐及唐以前长安地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唐史必备的参考书。元朝骆天骧曾用该书削繁分类,并增添金、元时事,成《类编长安志》十卷。清朝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其长安部分也完全承袭该书,而略有增补。
该书的宋朝刻本久已失传,传世的明朝成化、嘉靖两本均与元朝李好文的《长安志图》合刻,脱误极多,朱雀街西第一街的第一、二坊竟整段缺失。清朝毕沅校刻本从成化本出,也未能有所补正。惟骆氏《类编长安志》尚存此两坊名,为“善和、通化”。徐松未见骆《志》,《唐两京城坊考》臆补为“光禄、殖业”,实误。
《贞观氏族志》
唐太宗时期序列氏族高低的官修谱牒。一百卷。隋唐之际,山东士族已经沦落,但他们仍矜夸门第。崔、卢、李、郑、王等旧时大族彼此互结婚姻,自矜高贵;如果嫁女于一般族姓,往往要多求聘财。此种习俗曾引起一些非议,唐太宗对此深为不满,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菜,以及各地谙练族姓的文人,在全国普遍搜求谱牒,参照史传辨别真伪,评定各姓等第,书中以山东士族崔民斡列入第一等。书成以进,唐太宗仍不满意,认为全国统一后不应再以崔、卢、王、谢为重,应当重唐朝冠冕,根据当朝官职的高下确定等第。高士廉等依照皇帝的旨意重修,贞观十二年()成书,共收录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颁于天下。在新修的《氏族志》中,崔民斡降为第三等。虽然《贞观氏族志》贬抑门阀士族,但在肯定氏族高卑、士庶有别的前提下,以当代官爵作为升降主要标准,改定氏族等第,实质上是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以唐朝功臣(包括传统的关陇门阀和新贵)为核心的新的门阀体系,以取代南北朝时期的旧门阀体系。这对于巩固新统一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崇尚旧族望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太宗朝的功臣新贵房玄龄、魏徵及李等人,仍然力求与山东氏族联姻,《氏族志》所能起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姓氏录》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永徽六年()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赞成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商议编录,于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人书限,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
《元和姓纂》
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十卷,今有十卷本、十八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成书。
- 科研助理是干嘛的[图]
- 遇到情绪化的客户,客服该怎么处理?[图]
- 化妆品研发就业前景在当今环境下如何[图]
- 培训人才有窍门,绝招三:服务和反馈[图]
- 哪种情况不宜母乳喂养[图]
- 宝宝生下来多重最健康[图]
- 新生儿安全过冬“三注意”[图]
- 孕期的11个危险信号[图]
- 六种性生活易导致猝死[图]
- 如何从面相判断人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