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武分割家产将最好的田地、奴婢、房子都留给自己这是为了帮
东汉许武分割家产,将最好的田地、奴婢、房子都留给自己,这是为了帮助弟弟获得谦让的好名声而成名;东汉薛包在兄弟分家时,把荒地和破烂的东西都留给自己,把好的东西都分给弟弟,还经常救济弟弟。许武、薛包如此关爱自己的弟弟,确实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晋代周顗的弟弟阿奴耍酒疯,举起燃烧的蜡烛扔向周顗,周顗笑着承受弟弟的行为;隋朝牛弘的弟弟酗酒后用箭杀死了牛弘驾车用的牛,牛弘不听妻子的唠叨,原谅了弟弟。周顗、牛弘作为兄长,对待弟弟的过错宽宏大量,成为后世楷模。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兄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止,互相为恶,不顾同胞手足之情,一家之中内讧不断,实在令人痛心。唉!同胞兄弟,情如手足,怎能不互相忍让呢?
曹操有三个儿子: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皆为卞氏夫人所生。曹丕作为长子,根据封建社会的传位制度,他就是曹操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曹操对曹彰、曹植却别有喜爱。曹彰是一员武将,善于作战,每次打仗都是他率师出征;而曹植是个文人,拥有渊博的学识,才思敏捷,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在当时是极为出色的诗人。曹操曾有意让曹植成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由于曹植少一分政客的圆滑,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曹操一死,曹丕继承了王位,之后成为魏国的开国之君。但他为人刻薄寡恩,尤其对于曹彰和曹植这两个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心存畏忌。因为他知道曹操曾想让曹植做继承人,而且曹植在文人及官僚集团中拥有良好的名声,他也明白曹彰对自己不服气,所以,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对他的帝位形成了莫大的威胁。
曹丕决定制服自己的两位弟弟。他首先对两位弟弟严加防范,虽然仍按照惯例,封曹彰为任城王,封曹植为鄄城王,但这都是有名无实,不但根本享受不到一个王爵应有的权利和待遇,而且处处受到限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专人及时报告给朝廷,稍有不合曹丕心意之处,他们便会遭到严厉谴责。
即使是这样对两位弟弟严加防范,曹丕仍然不放心,决定将曹彰和曹植置于死地。魏初四年,曹彰、曹植按照皇家制度的要求,来京师朝拜,曹丕决定就在此时下毒手,并且决定先从曹彰下手。有一天,曹丕和曹彰一起在卞太后的宫中下围棋,旁边放了一盘枣,二人边下边吃。其实,曹丕早已在其中一些枣的枣蒂中暗施了毒药,他自己专挑没毒的吃,而曹彰对这一切却浑然不知,果然中了毒。这种毒如果当时能喝下水去稀释,还有解救的希望。可是,曹丕早已命人将宫中储水的器具都打碎了。卞太后连鞋都顾不上穿,亲自去井边打水,可是汲水的井绳也早被曹丕撤掉了。曹彰终于无救而死。
卞太后为了让曹丕放过曹植,哀求道:“你已经害死了老二,不能再害死我的三儿!”由于老太后出面保护,曹植才免遭毒手。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诗》有仳离之戒,《易》有反目之悔。
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卖薪行歌,朱氏乃耻贫而弃买臣。
茂弘忍于曹夫人之妒,夷甫忍于郭夫人之悍。不谓两相之贤,有此二妻之叹。噫,可不忍欤!
治家的正道,始于夫妇的相处之道。夫妇应该对上祭祀祖先,对下孝敬父母。一家之中,丈夫仁义,妻子顺从,各自遵守各自之道,这样家道才可以兴旺发达。《诗经》中有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哀叹,《易经》中有夫妻反目为仇的警戒。
西汉时桓少君与清贫的丈夫鲍宣一起挽着木车探亲访友,修行妇道,不因为自己家道富裕而轻视丈夫;西汉朱买臣以砍柴为生,常常边担柴边读书,边走边唱,其妻认为她难以享受到富贵,就弃买臣而去。桓少君恪守妇道,受到邻里称赞;而朱氏却因朱买臣后来富贵,羞愧难当而自杀身亡。
- 刘公岛的传说故事[图]
- 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人夜深坐还应[图]
- 姜夔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他已经在小序里用“黍离之悲”一句话点明那[图]
- 楚左军统帅斗宜申指挥楚军冲入晋军狐偃阵中狐偃且战且退把斗宜申[图]
- ?? 《老子·三十六章》?? 参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图]
- 抢地无门比喻无处申诉、无处求援抢地以头触地吞声饮泣流泪入口不[图]
- 当下吴宣教没情没绪吃了两杯一心想着赵县君生得十分妙处看了丁惜[图]
- 纳总把庄稼连根拔起连带壳穗和禾茎成捆交给官府总把禾束成一捆纳[图]
- 打击社会异动势力所谓社会异动势力在汉初主要是豪强势力应当说在[图]
- 六祖说烦恼就是菩提并不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说要用智慧的光[图]